孔子、墨子、孟子、老子、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 墨子的主要思想

2024-04-30 1202 明贵知识网

一,孔子的主张:“德”,“仁”,“礼”。

1,“德”。孔子认为“德”的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,“德”是治理国家、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;是抬高了“德”的地位,认为“德”高于君主的权力,高于国家及法律,是区分“仁君”与“暴君”的标准,是执政、司法的指导方针。“为政以德”表现在法理思想上,就是“以刑辅德”、“以德去刑”、“恤刑慎杀”。

2,“仁”。他提出以“仁”的实现而献身,即“杀身以成仁”的观点,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。“仁”。孔子其思想以“仁”核心,以为“仁”即“爱人”。提出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克己复礼为仁”。重“学”与“思”的结合,提出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和“温故而知新”等观点。政治上提出“正名”主张,以为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都应实副其“名”,并提出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观点。自西汉以后,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,影响极深。

3,“礼”。孔子认为“礼”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,对于新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。“仁”包括两个方面,一是“克己”,就是对自己有个要求,应该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;二是“复礼”。“克己复礼为仁”影响许许多多的人。

二,孟子的主张:“仁政”“性善论”,“正经界”,“制民之产”,“管理制度”,“取民有制”。

1“仁政”。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“仁政”。他 把孔子的“德治”主张发展为“仁政”学说, 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,主张恢复井田制, 反对兼并战争。孟子的“仁政”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, 赋税徭役能够减轻,主张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 君为轻”。孟子的“仁政”,就必须让百姓们得到实际的好处,能够生活的衣食无忧、幸福安宁。

2,“性善论”。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,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. 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;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.恻隐之心,仁也;羞恶之心,义也;恭敬之心,是非之心,智者.仁、义、礼。

3孟子提出了以下几点经济主张:

(1)正经界。孟子说:“夫仁政,必自经界始。经界不正,井地不钧,谷禄不平,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。经界既正,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。”

(2)制民之产。“制民之产”就是让人们具有一定的财产,这实际上是井田制的内容之一。

(3)管理原则

孟子还讲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。他说: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 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;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

(4)取民有制

这是孟子提出的税收政策。其主要内容为:

1、“市,廛而不征,法而不廛”。对于商人在市场上储存的货物不征税,如果出现了滞销,政府则按照政策的规定进行征购,避免积压。

2、“关,讥而不征”。关卡对于来往的旅客只稽查,不征税。

3、“耕者,助而不税”。实行井田制,农民只需助耕公田,不需纳税。

孟子的主张,就是孟子“仁政”思想的基本内容。这些主张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
l三,墨子的十大主张

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:尚贤、尚同、兼爱、非攻、节用、节葬、天志、明鬼、非乐、非命。

一,兼爱。“兼爱”即是“兼相爱,交相利”。

1,“兼爱”是墨子思想的核心。认为要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,首先是我对别人亲爱和有利,然后别人也回报我以爱和利。

2,非攻。“非攻”即反对战争,是“兼相爱,交相利”发展的必然结果,体现了墨子反对破坏生产,保全其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主张。

3,尚贤。墨子反对世袭制度,主张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靠才能,没有才能不能做官。即使是农民与工匠,只要有才能,都可以推举出来做官。这种主张,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的思想。

4,“尚同”这是墨子在当时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,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,有其积极的意义。

5,“节用”、“节葬”。“节用”、“节葬”的思想,是墨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。墨子认为。他认为并不需要扩张领土,只要尽量开发本国的资源,厉行节约,去掉不必要的开支,物质财富就可以成倍增长了,墨子激烈反对儒家的“厚葬”、“久丧”,而主张“节葬”。

6,非乐。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,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,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,而且浪费资源,有碍天下进步,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,因此要废除音乐。

7,“天志”、“明鬼”。“天志”、“明鬼”是他的“兼爱”学说的理论。孟子说:“天命”的说法,上不利于天,中不利于鬼,下不利于人。墨子揭露了“命”并非是“天”产生的,而是人制造出来的,这是对“天命”论的有力打击,这里包含了无神论思想的。

四,老子的主张:"道"。“无为”,“有为”。

1,“道”。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"道" 而展开的。形式上的"道"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。如果这 个形式上的"道"不与人生发生关系,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。

2,“无为”。其中,"无为"的观念,成为《老子》一 书的中心思想,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。老子所处天下大乱,诸侯混战,统治者强作妄为、贪求无厌、肆意 放纵,的时代。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,过着越来越奢侈的"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"生活而不平。这种情形,老子看在 眼里,怎么能不感叹呢?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:"这简直是强盗头子,私无欲,利于他人,因而,老子的"无为"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,而且需要继续发扬。

3,“有为”。老子的"无为"并不是什么都不做,并不是不为,而是含有不妄为、不乱为,应顺应客观态势、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。老子说:"无 为而无不为",意思是说:"不妄为,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。"这 里,"无为"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,"无不为"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。

数千年来,老子的"无为"和“有为”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。

五,韩非子主张:“以法治国”。强调“法,术,势”。

1,“以法治国”。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,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、术、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。

2,“术”。帮非子的“术”主要在“术以知奸”方面有了发展。他认为,国君对臣下,不能太信任,还要“审合刑名”。在法的方面,韩非特别强调了“以刑止刑”思想,强调“严刑” “重罚”,韩非明确提出了“法不阿贵”的思想,主张“刑过不避大臣,赏善不遗匹夫”。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,对于清除贵族特权、维护法律尊严,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

3,“势”。韩非认为,光有法和术还不行,必须有“势”做保证。“势”,即权势,政权。

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,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。

孔子、墨子、孟子、老子、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 扩展

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,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智商开始了一个大爆发的过程。在这个时期,出现了诸多门派的思想家,他们纷纷走上历史的前台,要么用自己的思想,去影响各国君主,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和政治理想。要么闭门著书,希望在历史上能留下自己光辉的名字。

当然,每一个学派的思想家,并不希望自己的思想,仅仅是藏之山林,束之高阁,他们希望自己的思想,能运用到现实社会中,能参与国家的治理,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他们的思想,其实都是政治理想。

在战国时期,中国和世界一样,进入了思想的爆发期,进入了德国哲学家所说的“人类文化的轴心期”,在这个时期,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思想家,与古希腊的哲人、伊斯兰和古印度的哲人一起,共同闪耀了世界思想史的天空。

在战国时期,号称是产生了诸子百家,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,但真正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的,有以下几家。

第一是儒家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,提出了“仁者爱人”的思想,并在“仁者爱人”思想的基础上,分别提出了人的道德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。

孔子认为,人的价值在于“仁者爱人”,这种爱人是有差等的,需要我们本着理性的精神,以血缘关系为纽带,从自己的父母爱起,这就是孝。而孝是人的道德和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。在“仁者爱人”、爱有差等的原则下,孔子的思想发展出了礼。

而所谓的礼,其实就是名。孔子是高度重视“正名”的。“名”其实就是社会秩序,也就是说,一切社会的运行,必须遵守一种等级秩序。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,要遵守君主的规范,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,要有臣子的规范,做儿女的,要有儿女的样子,要遵守儿女的规范。儒家正是用礼,编织起了一张以封建宗法制为纽带的大网。

在个人的道德理想上,孔子强调我们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,做个圣人,做个君子,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。道德提升的途径,是“克己复”礼。每个人都要严格限制自己,而不是要放任欲望,然后才能达到复礼的目的。

第二是道家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,与孔子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观。如果说孔子的人生观是社会伦理学,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,老子的哲学则是自然哲学。

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。而这个道,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,是推进宇宙万物、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,它是高于天地鬼神而存在的。天地和人类社会,都要遵循“道法自然”的规则,而“道法自然”,其实是说要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,而不是按照人类所想要的样子。在“道法自然”思想的影响下,老子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观和政治观。

在人生观上,老子认为我们要清心寡欲“清静无为”,因为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你不要妄想去改变自然,而是要顺应自然。到了庄子的时代,庄子更是提出了“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”的理论,这就进一步强化了道家的顺应自然安时顺命的人身观。

在国家的治理上,老子强调“无为而治”。“无为而治”不是什么都不去做,什么都不要去管,实行一种无政府主义,而是说要按照道的法则,去治理国家。用老子的话说,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,你不要去瞎折腾,因为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”,要给老百姓以自由生活的空间。在这个逻辑下面,老子更是提出了“小国寡民”的国家模式。追求一种“鸡犬之声相闻,而老死不相往来”的模式。

第三,关于孟子的思想。孟子是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完善者。如果说孔子打好了儒家学说的地基的话,而孟子则是基本上建立起了儒家的大厦。

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,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思想。在个人的道德上,他首先提出人“性善论”,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。在人性善的基础上,孟子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。如大丈夫的人格理想,自省反思的思想、关于性与命的辩证法等。

在社会政治理想上,孟子提出了推恩与人的“王道”理想与“仁政”措施。孟子最精彩的思想,莫过于他提出的“民贵君轻”的思想,这个思想在那个时代,绝对是具有革命意义的,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。

第四,关于墨子的思想。墨子是从儒家逃出来的,他原来是儒家弟子,后来因为与儒家思想有冲突,干脆就做了儒家的叛徒,自立门户成了了墨家学派。

墨子强烈反对孔子的“仁者爱人”思想,因为孔子的“仁者爱人”,并不是真爱,他是有差别的。墨子认为这绝对不是真爱,真正的仁者,要爱天下所有的人,这叫作“兼爱”。

在兼爱的原则下,墨子认为每一个人,都要对社会做出贡献,甚至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。在政治理想上,墨子希望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。在这个社会,人人平等,人人劳作,大家互相帮助。这就相当于买保险,你去爱别人帮助别人,别人在你困难的时候,也会帮助你。国君是贤明的,在选拔人才上,是公平公开公正的。国家与国家之间,是和平相处的。很显然,墨子的思想,只是一种温情脉脉的空想。

第五,关于韩非子的思想。韩非子并非是法家思想的创始人,他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

所谓法家,其实是相对于儒家而言的。在国家的治理上,儒家是强调德治的,这是建立在人性善的理论基础上的。而法家认为,社会很混乱,人性很自私,君主治理国家,驾驭臣下,绝对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。

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人性自私论。他认为,人性是自私的,如果不加限制的话,那么人与人之间必然要陷入争斗之中。必须用法律来规范人性。简单地说,法家其实就是教君主,如何用阴谋诡计算计臣下,如何用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的学说。

孔子、墨子、孟子、老子、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 扩展

孔子的主张,是“克己复礼”。

克己复礼,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,原文是“克己复礼为仁;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”。我们知道,仁,是孔子的核心价值;礼,是孔子的政治主张;颜回,是孔子的得意门生。因此,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。

墨子:不要仁爱要兼爱

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。他跟孔子一样,也认为这世界之所以出问题,是因为没有爱。因此,他跟孔子有三点相同:这世界有救,救世的药方就是爱,应该以救世为己任。这是墨家与道家和法家的不同。

区别就在于仁爱的出发点是亲情,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。然后将心比心,由此及彼,推己及人,从爱父母子女,到父老乡亲,到华夏族人,到蛮夷戎狄。最后,让世界充满爱。

孟子:重民权

因为在孟子那里,民权高于君权。孟子说──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也就是说,民权第一,政权第二,君权第三。君,可以高高在上,可以养尊处优,可以也应该独一无二,叫“天无二日,民无二王”。但,如果他不合格,就不能享受这份尊崇,人民也就有权利革命。

当然,孟子从来就没反对过君主制,也不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。但他跟孔子一样,不讲平等,却讲对等。对等,就是我有义务,你也有;你有权利,我也有。大家礼尚往来,谁都不能盛气凌人。用孔子的话说,就是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。

老子:无为而治

不喜欢政府,也不喜欢领导的。至少。他们认为,政府和领导最好没有。就算不能取消,也得等于没有。形象的说法,叫“上如标枝,民如野鹿”。标枝,就是树顶上的叶子。它存在吗?存在。管事吗?不管。

有名的一句话:“太上,下知有之”

无为不是“不治”,而是“大治”。要知道,在老子那里,但凡可以称之为“大”的,必定是“无”,比如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大方无隅,大器免成。 既然最大的器物不用做,最好的天下也不用治。不治之治,是为大治。

韩非子:无为的专制

首先,君无为,才尊贵。

韩非说,天底下最高级的,莫过于道和德。道,弘大而无形;德,核理而普至。它们有什么作为呢?没有,却至高无上无与伦比。而且,正因为居高临下无所作为,道才能生万物,德才能成阴阳。此外,秤能知轻重,尺能正长短,君能驭群臣,也都是这个道理。由此可见,独尊者无为,无为者独尊。君主既然要唯我独尊,就不能像群臣那样整天忙忙碌碌;君主既然要当裁判员,那就不能再当运动员。

其次,君无为,才明智。

道理也很简单:一件事情,有人做,就有人不做。你做了,他就不做。你一个人做了,大家就都不做。然而一个国家,要做的事情数也数不清,君主一个人做得完吗?既然做不完,不如一件都不做。相反,君主不做,臣下自然会做;君主闲下来,臣下就忙起来。这就叫“因而任之,使自事之;因而予之,彼将自举之”。那么,是君主一个人忙合算,还是大家去忙合算?是君主一个人忙可行,还是大家去忙可行?不用说吧!

第三,君无为,才安全。

道理同样简单:君主一旦做事,臣下就会揣摩。事情做得越多,臣下揣摩到的东西就越多。如果君主还表现出操作具体事务的能力,底牌就会被摸得一清二楚。没有了神秘感,君主还怎么当?所以韩非说:“上有所长,事乃不方;矜而好能,下之所欺。”[插图]相反,如果君主永远都一言不发,面无表情,不置可否,高深莫测,臣下就战战兢兢,既不敢偷奸耍滑,又不敢欺上瞒下,更不敢觊觎政权。用韩非的话说,就叫“明君无为于上,群臣竦(悚)惧乎下”。

孔子、墨子、孟子、老子、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

声明:明贵知识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本站